6165cc金沙总站(中国·VIP认证)检测中心·BinG百科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学生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 学生管理» 学生工作» 【暑期实践育人】治沙愚公王天昌:甘做梭梭,扎根沙漠

【暑期实践育人】治沙愚公王天昌:甘做梭梭,扎根沙漠

作者:刘雅婷 黄殷琪/文 赵文瑾/图     来源:赴武威一带一路与绿色经济发展调研服务队    发布日期:2017-08-07     浏览次数:

     

  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位腾格里沙漠的捍卫者,一个播撒种子长遍绿野的创造者。治沙18载、绿野7500亩,王天昌老人坚韧地扎根于沙漠边缘,如同沙地中的梭梭一般汲取水分,遏制住黄沙侵略的双手,扳回一片片生态的绿洲。近日,我院赴武威一带一路与绿色经济发展调研服务队前往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拜访了治沙英雄王天昌,学习老人的光荣事迹和奉献精神。

  童年记忆:沙进人退,谈沙色变

  “在我的人生童年记忆中,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黄沙漫天,寸草不生。所以在我小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把门前的沙漠搬走。”王天昌老人回忆起那段沙进人退的不幸岁月记忆犹新,"种好的庄稼,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填平;村中的树木,一夜之间就被连根拔起。"由于腾格里沙漠风沙线不断前移,红水河东岸沙区植被破坏严重,风沙活动频繁,这里,每年有大量的农田和庄稼被风沙埋压和毁坏,使世代居住这里的人们"谈沙色变",饱受风沙之苦。王天昌老人意识到了必须要植树压沙,现在如果不治理,不要说子孙后代,就连自己这一辈人都将吃不上饭了。于是他接下大自然下的战书,下定决心要在风沙口种树种草,让沙漠绿起来。正是这种朴素的情怀支撑着他走上了二十余载的漫漫治沙路。

  治沙十八载:敢于黄沙扳手腕

  自1999年起,王天昌不顾家人的反对,背着树苗便一头扎进了漫天黄沙中。沙漠里没有住处,便自己挖了个简陋的窑洞只求遮风挡雨;没有资助,便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无私地投入到治理沙漠中,至今已投入了100多万元。这样的行为在当时的人看来无异于疯子的举动,老人却选择了不理旁人,默默坚守沙漠,克服了许多难处:沙漠中栽树不易,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平。于是寒冬腊月,迎着呼啸的风沙,老人背着干粮,在流动沙最严重的地段观察沙丘的流向,终于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为了解水困,东拼西凑买了两峰大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风沙线上驮水,一个来回3个小时,老人还用勺子给小树浇水,一滴都舍不得浪费。也正是由于这份坚定,最终打动了家人,带动全家人把钱财和心思都投入到治沙上事业中。“别人都干事业去了,我把钱甩在了黄沙里,这是我自己愿意的。”老人眼里闪着光亮。

  沙漠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可以达到40度高温。温差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在这漫天黄沙、了无人烟的地方,孤独像是吞噬者,伴着黄沙一点点消耗着人们的耐心激情。老人说初来沙漠居住的时候,非常孤独,儿子儿媳两头跑,一边要种树,一边还要种庄稼维持生计。“治沙路上重重险阻。但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能给外人说,只有我们自己克服。”老人说,“习主席说过‘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己的家园还需要自己维护,要把荒漠化压倒不能让它把我们压倒。”老人治沙的事迹被各大媒体报导后,吸引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投入到防沙植树的事业中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防沙植树面积已达到7500多亩,昔日寸草不生、风沙肆虐的沙漠,长满了花棒、梭梭等植物,一条绿色的“巨龙”在沙漠荒滩上延伸,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筑起一道生态安全绿色屏障。

  如今岁月:白了头发,绿了沙漠

  而今,政府给王天昌老人搭建起了朴素的平房,周围环绕着片片绿树。顶着炎炎烈日,队员们跟着王天昌爷爷学习种树防沙知识,在眺望台上鸟瞰,满眼葱郁翠绿。队长严俊不由得感慨:“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从曾今的沙漠腹地到如今的葱郁树林,倾注了治沙者的心血,这份绿色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临走时,老人依依不舍地拿出一大袋黄澄澄的杏子塞给队员们。看向老人的眼睛,似乎能看到曾经的漫天黄沙,却更有现在的树苗绿野,有生活琐碎,但更多的是一片清澈的透亮。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武威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对于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锹黄沙,一棵树苗,同学们能为这片土地做的似乎有限,他们暗暗下决心要通过优秀的实践成果使得王爷爷的英雄事迹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治沙植树的环保行动中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美丽中国。

志愿者们给树浇水

与王银吉夫妇合影留念

编辑:0     终审:0
6165cc金沙总站(中国·VIP认证)检测中心·BinG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