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赴洛阳河洛大鼓调查服务队一行九人再次来到巩义市河洛大鼓文化传承演艺中心,同尚继业老师就河洛大鼓的鼎盛时期及其没落进行了深入交流。
尚老师告诉同学们,河洛大鼓真正的鼎盛时期其实并不长久,不过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没有电视,甚至通电的村子都很少,庄稼汉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确如“艺术来源于生活”说的那般,就在庄稼汉们如此的“夜夜笙歌”中融合碰撞出了河洛大鼓艺术。闲来暮色中,有人弹着坠琴、三弦,有人打着钢板、书鼓,就这么亮开了嗓子。唱词的内容也是相当的丰富,从包公到雷锋,从黄帝到隔壁老李,题材不尽相同,但歌颂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也正应了后来周总理的要求——艺术教人。但是,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电视乃至网络极大的冲击了河洛大鼓文化。人们闲暇时光不再是聚到一块弹琴唱书,而是窝在各自的家里看四方盒子里的新世界,年轻人更是迷上了时尚歌舞,传统文化无人问津。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河洛大鼓文化也就渐渐地湮灭在了时代的洪流里。
当向尚老师问起是什么驱使老师开始学习河洛大鼓并且坚持到了现在时,老师眯起双眼,满是唏嘘感慨。“当年还是生产队,工分制那套把式,一个工分才一毛钱,唱一季大鼓,也就是三天六场就有五十元的收入,演出期间还包吃包住,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尚老师讲到。但是后来随着河洛大鼓的没落,多数河洛大鼓艺人迫于生存另谋生路,尚继业老师是为数不多坚守大鼓的艺人。尚老师说,这份坚守,不仅仅是他的老师临终前的嘱托,更是发自内心对于河洛大鼓的热爱与惋惜,不希望大鼓文化就此湮灭。于是自那时起,尚老师开始走访各地,探访大鼓历史,收集大鼓民间艺人的唱段,并整理成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以供后人考证。现今,尚老师已年过古稀,河洛大鼓传承演艺的重担开始向尚老师的徒弟过渡。据悉,尚老师的儿子也是专业从事河洛大鼓传承演艺事业的。河洛大鼓文化有这么多热爱它的艺人,一定会重焕光彩!
通过今天的对话,队员们对河洛大鼓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了解并协助河洛大鼓生存和发展的决心,河洛大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相信在同学们和传承人不懈努力下,河洛大鼓将再次迎来辉煌!
同学参观文化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