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明媚阳光,缤纷花丛,辛勤的蜜蜂酿造的是最纯粹香甜的蜂蜜,更是无数人甜美的幸福生活。为了守护幸福,脱贫攻坚,回报社会,近日,我院赴周至县红旗村产业扶贫调研服务队9名同学走向了秦岭深处,在周至县安家岐乡的红旗村,帮扶中蜂养殖产业,用实际行动谱写无私奉献的篇章。
连影晴空,寻芳秦岭
秦岭巉巉列万峰,晚岚浑欲滴晴空。这是诗人,文同在《北楼晚晴望秦岭》中对秦岭钟秀,巍峨的形容。西农学子“农情蜜意”团队又一次深入秦岭,驶离城市,翻越大山,在这个山高水长、钟灵毓秀的地方,继续书写着他们的缘分。陕西省周至县板房子镇红旗村——一个少有人知的地方。这里远离喧嚣,没有污染,山青水秀,流淌着最质朴的血液。路边,山上,农户家,都可以见到许多蜂箱,这就是秦岭最纯正的百花蜜的来源。由于响应国家脱贫致富的号召,村民纷纷收到了周至县扶贫办发来的5箱蜂和其他物资,依着秦岭深山开始了他们的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蜜甜梦莹
7月18日,团队正式到达周至县板房子镇红旗村,团队成员在午间休息片刻后就徒步外出调研了。团队成员中并没有当地人,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得用自己蹩脚的方言一遍又一遍地询问着过路人,得知距离目的地还有9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两小时左右。期间,炽热的阳光烘烤着他们,汗水也浸透了他们的衣服。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在徒步过程中,在不断的询问中巧遇试点农户的亲戚,最终来到了目的地。
团队在仔细观察红旗村的自然环境后,便对村委会干部以及试点农户进行采访。首次进行采访的调研组略微紧张,所幸受访的蜂农和村干部们非常热情亲切,对调研组提出的问题都耐心认真地回答。村民们的随和相待大大增强了团队成员的信心,成员们也更敢于说出自己关于当地发展情况的疑问与理解。
7月18至19日,团队相继采访了当地中蜂养殖大户及村干部,走访了养蜂基地以及参观了新式蜂箱后,团队大致了解了红旗村中蜂养殖业以及其他种植业、中蜂养殖合作社的发展情况:2017年5月,结合我校学科优势,团队设计了一款适合中蜂的新式蜂箱并投入红旗村试点。目前,杨颖峰家蜂蜜年平均产量高达3000斤,波美度达国家一级标准——41.5度,最原始的蜂蜜波美度甚至能达42度。中华蜂烂子病因今年气候不好、管理不当、中囊病感染等原因再次出现,导致试点农户杨颖峰家今年蜂蜜年产量不理想。2017年8月,团队整合了各方资源,帮助蜂农建立民茂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但目前合作社因网上销售技术问题、设备价格过高等原因暂未开始运营。红旗村主导产业为中蜂养殖和山茱萸种植,除此之外,还种植有板栗、花椒、灯台七、五味子、野生木耳等作物。
不忘初心,筑梦远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情蜜意”创业团队,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通过技术指导,产业帮扶等方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运用所学知识为周至县安家岐红旗村村民提供最无私的公益服务,帮助受众完善养蜂技术,开拓销售渠道。在团队连续7年帮助红旗村村民改善生计下,当地蜂农们平均年收入提高120%,实现了红旗村的脱贫致富。
秦岭山间的清爽微风,人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无一不见证着他们的无私与奉献,他们如蜜蜂,辛勤酿造,予人甜蜜;如百花,无声绽放,予人芬芳。村中养蜂合作社的负责人杨颖峰先生在采访中说道:“多亏了咱们西农大学生的帮助,才让我们村里人知道了中囊抗体,这个解决烂子病的药物;之前的老蜂箱一箱的产量是5-10斤蜂蜜,教授们对蜂箱改进后每个蜂箱的产量可以达到20-30斤,这个新蜂箱用的活框养殖技术确实厉害。”
无论面对调研中的坎坷荆棘,亦或者秦岭山见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始终以奉献为引,为扶贫笃行,用坚韧的心性执着付出,共同建设这片土地上的美好生活,团队负责人杨一帆在交流中谈到:“很感谢团队老师的指导,村干部及村民对我们团队的支持,我们会扎根红旗村,在稳定蜂蜜产量的同时,聚焦销售,最终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他们将以助农的初衷,在帮助村民进行品牌建设,产品推广,将蜂蜜产业推向成熟的同时,也进行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在秦岭深处,红旗村的情形并不是特例,团队希望将“农情”的公益模式标准化,往后帮扶更多的贫困村落,大范围的带动精准扶贫。
在未来,他们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心,在漫长的扶贫路上不断跋涉,坚守着那份本真,彰显着那丝情怀,怀揣着那个梦想,迎着明天的灿烂朝阳,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参观新式蜂箱
与蜂农代表倾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