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5cc金沙总站(中国·VIP认证)检测中心·BinG百科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学生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 学生管理» 学生工作» 【暑期实践育人】扎根塞罕坝 三代人56年的坚守

【暑期实践育人】扎根塞罕坝 三代人56年的坚守

作者:郑祎宁 温建松 董雪岩/文 温建松 董雪岩/图     来源:赴河北省承德塞罕坝科学调研队    发布日期:2018-08-02     浏览次数:

     

  7月27日,赴河北省承德塞罕坝科学调研队前往围场镇赛罕小区,采访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退休干部——原塞罕坝工会主席刘玉红女士。刘女士现已年逾八旬,依然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团队成员。在老人的回忆下,调研团队对过去林场的建设条件、塞罕坝人的建设精神进行了学习。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之初,建设者们肩负的重任便十分明确,“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集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研究集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当年塞罕坝的创业者几乎每个人都能准确地说出这几十个字。然而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工人们面临重重困难。“吃的是送来的莜面,细粮根本供应不上,青菜完全吃不到。冬天里住的全是自己搭的窝棚,白天造林回来,晚上在里面睡觉,眉毛上都要结一层霜……”老人如是说到。

  艰苦的条件无法抵挡造林人的决心与工作热情。“先治坡,再制窝;先生产,后生活”“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在这种塞罕坝精神的指引下,工人们积极肯干,不讲吃穿,每天都提前进入林场工作。最初两年,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塞罕坝造林成活率不到8%。塞罕坝人改进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因地制宜,改进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摸索植苗技术……通过不断研究实践,创新攻克技术难关,仅仅两年后,造林成活率就达到了90%以上。“老一代塞罕坝人就是什么都不怕,没有人摆架子,十分团结,一心只想要把林场建设好。”刘女士说。

  “我们这代人,就是献了青春献子孙。”刘女士对自己一代塞罕坝人的建设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创业者们在恶劣的条件下,付出了身体上的代价,“不少工人冬天冻坏了胳膊、腿,最后要截肢,当时没遇到这种情况的,岁数一大也都坐下了毛病。”刘女士近些年一直血压很高,其丈夫王先生,现也有轻度脑梗。当初和刘女士夫妇一同奔赴林场的建设者中,逝世者已经过半。刘女士一家三代人全部扎根塞罕坝,为机械林场的建设治理贡献力量。而这一批人,大多数都和刘女士家庭一样,三代人守护在这里,担当绿色卫士。再苦再难也要干,哪怕付出了青春,付出了生命,再搭上子孙后代,也要把林场建起来,将肆虐的风沙截杀在这片草原上。正是在塞罕坝人如此精神与付出下,机械林场一步步建成,发展至今。

  艰苦创业之含义,莫过于此。机械林场,是无数塞罕坝人前赴后继,用青春与热血谱写的史诗。塞罕坝人的无畏精神、奋斗精神,将被永远铭记。

采访刘玉红女士

编辑:0     终审:0
6165cc金沙总站(中国·VIP认证)检测中心·BinG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