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5cc金沙总站(中国·VIP认证)检测中心·BinG百科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学生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 学生管理» 学生工作» 【暑期实践育人】​养蚕缫丝,“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暑期实践育人】​养蚕缫丝,“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作者:帖子航 周华远/文 张明星/图     来源:赴安康石泉县调研服务队    发布日期:2023-07-21     浏览次数:

     

在陕西安康石泉县,千亩桑园依山而建,在清晨太阳的照耀下黝绿的让人睁不开眼。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实践队于718日深入农村基层,前往当地著名蚕桑博物馆与合心村展开蚕桑产业调研。

图为调研队员同书记和蚕桑技术指导老师在金蚕博物馆前合影.jpg

图为调研队员同书记和蚕桑技术指导老师在金蚕博物馆前合影

科技助力“老织机”焕发“新活力”

引领实践队员漫步在山间的桑树园,合心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军说:“在安康市出土的汉代文物‘鎏金铜蚕’蜚声海内外,见证了千年丝路历史,也是我们这里养蚕悠久历史的最好证明。但长期以来,单家独户的散户生产方式,导致了养蚕技术无法与时俱进,桑叶品质逐年下降,蚕桑产业收益降低,导致当地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种桑养蚕当地一度基本绝迹。”在不断的摸索中,王家军瞅准了这个“传统产业”,如何让蚕桑产业焕发新活力成为这位心系群众的老书记考虑最多的地方。

小小桑蚕产销新“丝”路

蚕桑养殖作为石泉县富农支柱产业,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促进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石泉县全力打造“石泉蚕丝”这一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加快产业链形成,使蚕桑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在龙头企业、养蚕强村带动下,石泉县现有桑园面积7万余亩蚕农近1万余户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达4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4亿元,形成了制种、养蚕、缫丝、织绸、制衣、副产品开发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如何将这些高品质的蚕丝更好地销售出去,是当地蚕农面临的重大问题。

经过长期摸索,村委班子商量讨论成立集体专业销售合作社,这样一来,蚕农辛勤劳作收获的蚕丝统一销售,再加上“企业+农户”“线上+线下”的模式,使整个蚕桑产业每个环节每个参与者都在积极发力、相互协作、互惠互利,成为促进村民共同致富的重要引擎。小小桑蚕串起的不仅是一条特色产业链,更是合心村全体村民的致富路。

品读千年蚕桑文化,共铸今朝复兴新篇

随后,队伍成员跟随书记走进蚕桑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千年蚕桑传史话”展厅,这里还原了古代石泉繁忙的养蚕劳作场景及相应蚕桑文化,实践队员们更直观地了解蚕茧发展史。继续往里走,“金绸玉锦满金华”、“煌煌丝路通罗马”及“蚕丝织就幸福家”展厅,展示的是蚕桑演化历史以及石泉县的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蚕桑以及茧丝绸有关的造型器具,通过图文并茂、实物展示的方式,真实反映了蚕桑文化的历史变迁。

队员们注意到,馆内最受游客青睐的就是鎏金蚕复制品,这个复制品是依据实物按143倍放大的。1984年在池河镇谭家湾村发掘发现,状如吐丝神态,制作精致,造型逼真,为全国首次发现,珍贵之极,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同时,实践队员了解到鎏金蚕是一位村民在淘金时发现的,当时有人出高价购买他也不卖,而是借来路费上交给了国家,他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令队员们钦佩,一股感动油然而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桑蚕农耕,本就是中国人田园牧歌生活里最美的日常。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桑蚕丝织却从未在生活中走远。细密的丝线经纬纵横,把大自然的馈赠和先民们的伟大智慧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络绎不绝,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激扬澎湃血脉的中国力量,必将书写复兴伟业新篇章!

编辑:张宇     终审:王力
6165cc金沙总站(中国·VIP认证)检测中心·BinG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