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6日上午,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赴陕延安追寻红色记忆实践队再次踏上中共中央领导曾经居住过的热土,深切体悟领导人们崇高的艰苦奋斗精神。走进绿树成荫的枣园,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的“品”字小楼映入眼帘,队员们摩肩接踵地走进作战室,每位指挥的办公室布局都相当简单,一小方桌、一椅、一床,床上叠的是整洁的军装,接下来我们至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参观,窑洞内泥土气息浓重,那时的物资匮乏,一路走来领导们极简的生活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队员们合影留念
26日下午,全体队员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继续开展寻根之旅,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伟人毛泽东身着中山装望向远方,意为“高瞻远瞩”。纪念馆内展出革命历史文物一千二百六十余件,历史照片六百七十多幅,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法,生动再现了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十三年。革命文物是最好的红色基因载体,沉默的物件帮助我们重回年代,引出无限遐想。“到延安去,到延安去,老镢头开辟出了新天地;到延安去,到延安去,纺线车摇出了东方的晨曦……”《到延安去》一首歌,不仅唱出了青年人对延安的向往,还体现了革命军与百姓的鱼水情深。以史明理,以史励志,每一次接受红色教育,中国心就伴随着热血搏动,接力赓续从不是空口白谈,而是中国青年立下的大志、担起的大任。
7月27日,实践小队延循着红色记忆走向了南泥湾。在南泥湾,队员们探寻蕴于文字中的南泥湾历史,嗅闻孕于革命的南泥湾气息,感受耘于生产的南泥湾精神。“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南泥湾,一个响亮的名字,一片红色的沃土。80年前,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树立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旗帜,创造了令人赞叹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英雄史诗。回望历史,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日、伪军大规模“扫荡”和“清乡”,国民党顽固势力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存亡抉择之际,毛泽东同志给出了八个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何为英雄?迎难而上者。1941年春,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高唱“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挺进南泥湾垦荒屯田。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在这片黄土地上打响了,沉睡的南泥湾被战士们用镢头“唤醒”了——从野菜果腹到农业生产种植面积翻了百倍,从找废铁造工具到先后办起纺织厂、机械厂、铁厂……短短数年,三五九旅建立了农业、工业、运输业与商业等一系列比较完备的企业,打下了一个能够达到完全自给的经济基础。以南泥湾为旗帜的大生产运动,支持了艰苦的抗战,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曾称:“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359旅上至旅长,下至马夫,一律参加生产。凡是出现困难的地方,领导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毛泽东曾说:“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上下同心,同心同德,在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战士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南泥湾,中国共产党人注定要继续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