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备受学院的重视与关注,学院坚持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观摩等活动,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安排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展示教学风采。2013年,我院又有2位青年教师潘传英、王洪宝经过竞争激烈的初赛、复赛和决赛,荣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两位青年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认真备课、注重师生互动、善于诱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提高个人教学技能。为了与全院师生共同分享教学感受与体会,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他们分别从教学责任、师生思想交流、科研生产提升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认真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全院师生共勉。
关于《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潘传英
我自2010年7月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细胞生物学》以来,已有三年多时光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我站讲台的时间还太少,在教学实践中的历练还不够;但是,与自己刚上讲台时的?态相比,我现在从容和自信了。在此,我真心感谢关心和帮助我成长的学院领导和老师们,谢谢您们!关于教学经验,我不敢妄谈,但在自己教学的过程中,我确实有一些体会。
首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就必须做到,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也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不管是我在生命学院,还是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当我上《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时候,我都要求自己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并由此来建立自己作为该课程教师的威信。当我讲解完实验原理与具体操作的注意事项后,我喜欢在同学们周围解决具体的问题。同时,我在每个实验中都这样要求学生:“凡是参加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同学,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实验结果。如果有同学的实验做失败了,请重做,我会陪同你直至实验最后完成。”因为我深知,《细胞生物学》是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的知识体系不仅发展迅速、结构复杂,而且它的技术体系更是“五花八门”、“日新月异”。只有学生在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技能扎实、熟练,他们才能在不断发展的学科中取得突破。为了让西农学子在未来的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中独树一帜,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严格要求。
其次,与学生平等相待,和谐共处。教学活动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为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相待、和谐共处。因此,每一堂课都是我和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细胞生物学》教学工作中,我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也换得了学生对我所讲授的《细胞生物学》的热爱。此外,我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在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力,使学生认识到细胞生物学的极其重要的一面。在“细胞的社会联系”章节教学中,我真确地体会到:我与学生就像不同的“细胞”,只要“细胞”之间的沟通和谐,每个“细胞”的功能就能正确发挥,整个“细胞社会”就能和谐发展。
再次,追逐科研前沿,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教学科研教师,我深知科研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也能深知科研对教学的极大促进作用。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体细胞重编程(细胞水平的“返老还童”)与表观遗传修饰,尤其是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2012年受诺贝尔奖亲睐)。在我的科研中,我一直将iPS等细胞重编程研究作为我的“科研梦”。2007-2009年我在美国从事iPS研究,2010年我有幸主持关于牛iPS的国家青年基金项目,这为我进一步从事科研前沿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从我讲授《细胞生物学》开始,每当讲到细胞增殖、分化与调控的时候,我都会将“细胞重编程”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同学一起分享。从他们的眼中,我能发现他们对细胞奇迹的那种惊讶,我也能体会他们对细胞现象的那种不解,更能感到他们对细胞研究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课程或某个知识点感兴趣,那么他们就能在这个课程或某个方面表现出色。当我讲完iPS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加入到了细胞生物学研究中,例如:参加大学生科创项目、做本科毕业论文、参加本科生全程科研培训、撰写研究综述等。在2013年春季的《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就有生命学院两位同学在课后找到我,表示对细胞生物学非常感兴趣并有想写关于iPS综述的想法,我当时对他们的想法表示肯定,并愿意给予写作指导和支付论文的审稿费和版面费。经过7个多月的10多次的修改,这两位同学的综述《大家畜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研究进展》已被《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录用(编号13-428)。这对于本科生来说,这是锻炼能力的极好机会,但对于我来说,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开端。我相信,在我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有更多的学生志愿加入到细胞生物学的前沿研究中来。
最后,尊重、欣赏并肯定学生。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外,我都要求自己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因为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学生谈话的一种方式,更是接纳学生、尊重、理解学生的具体体现。同时,我还会用欣赏的眼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不会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将其分成三六九等,因为在我教学和科研的数年中,我发现学习成绩跟科研能力并不显著相关。对于学生来说,不管他或她是班上的“万人迷”还是“独行侠”,是第一名还是倒数第一名,他们在我心目中,都是可塑之才,当然,最终能不能成才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己的想法。此外,我会不断肯定学生。我在西农十年的本、硕、博学习中,也曾有困惑,曾有动摇,曾有松懈,因为那时我也偶尔会觉得某些目标“模糊不清、遥不可及”。为此,我利用自己教学的机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理性分析和充分“肯定”,以帮助他们走出困惑、走出动摇、坚持不懈。当我的《细胞生物学》结束的时候,我总要送学生一句话,也是我的座右铭: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要尊重并肯定他人,相信并看重自己。
2013年,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第八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取得了农学组第一名的成绩,并获得学校二等奖。我知道,这是对我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阅。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获得了以上体会,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看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迎接新的挑战,追求卓越教学效果。
用心感受教学 提高实践能力
王洪宝
2011年,我从科研系列转换至教学科研型,加入牛羊生产教研组,开始承担《牛生产学》教学任务。由于我本科专业是生物科学,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动物科学专业课程,尤其对于被称为动科“四大养”的核心课程更是知之甚少,自己都不懂,怎么教别人?一开始的时候心里非常的担心和害怕,好在课程组的其他老师给予了我大量的鼓励和帮助,学院领导和教学督导组老师们也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其实,一门课讲得好与不好,任课教师自己感受的最清楚,最直观的就是学生的反应,讲得好的老师,掌声如雷;讲得不好的老师,鼾声如雷,实不为过。所以,每一节课,我都会用心观察学生们的反应,用心感受哪里讲得还可以,哪里还需要改进,如今我已独立完成了二年的教学任务,逐渐摆脱了最初的生涩,也摸索出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分享交流。
一是打破传统,上好第一堂课。第一堂课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最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以及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中国以农立国,在许多人传统观念里,学农无非就是学习怎么种地,学动物科学无外乎学习怎么养牲口,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偏差如不及时纠正,必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第一堂课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的传统认知观念,树立良好的课程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一般先与学生从牛聊起,通过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牛品种的生产性能差异、产品的价格以及现代化、智能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差距,引出科学技术在现代养牛业中的关键作用,最终落脚到大学开设牛生产学课程,不仅要知道怎么养牛,更要学会怎么科学地养牛,养好牛,鼓舞学生努力学好本门课程,提高我国养牛业的科技含量和人员素质,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是避轻就重,更新知识体系。通过比较分析本门课程与其他几门专业课程,我发现部分章节内容这些课程相近,学生重复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会在教学中找出相近的知识,不再详细讲授,以“牛”为主,突出重点、避免重复、有选择的进行讲述,淡化与其他畜禽共性的知识点,将“牛”讲细、讲透。另外,由于所用教材从编写到正式出版至少需要3、4年时间,现有教材内容显然已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授课教师有必要及时跟踪和总结最新的科学前沿,更新现有知识体系,把国内外最先进、最实用的科技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还应该补充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如:我国最新的肉牛奶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全国主要从事肉牛奶牛科研工作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牛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牛”人们以及我国著名的牛肉和乳品企业等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本门课程。
三是深入浅出,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现代化教学已逐渐摆脱了黑板+粉笔的讲授模式,利用好先进的多媒体资源就能化单调晦涩为生动易懂,既清晰直观地讲授了课程,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知识印象,活跃了课堂氛围。如在讲授肉牛典型的体型外貌时,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牛的选美”来帮助记忆;在讲授如何挑选高产奶牛一节内容时,可通过观看“高产奶牛的10大特征”直观清楚地了解本节内容。再如在讲授国内外主要牛品种资源一章时,数十个牛品种看的学生眼花缭乱,体型外貌相近的品种更是难以区分,这时可以利用PPT资源进行“找差异”的小游戏,将体型外貌相近的牛放到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仔细寻找两种牛体型外貌上的差异,最后再加以总结。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记忆,在生产实际中也能快速地发现每种牛的外貌特征,准确地做出判断。
以上就是我任课二年多的一些体会,实际上,我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最为明显的就是实践经验不足,对于《牛生产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可以算是致命的,因为如果讲授的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无法在养牛实际生产中应用,这门课程就是白学了,理论课讲的再好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其融会贯通于理论课教学中,用心感受教学,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