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光创造多项“首例”医学成就
――解读第四军医大学四年连获五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施精品战略,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通过聚合优势团队,协作攻关,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创造了许多在国内外堪称“第一”、“首例”、“首创”或“唯一”的医学成就。
“我们学校今天有大新闻。”2月14日一大早,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王倩就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学校两项科技成果同时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年拿5个一等奖不容易,要好好宣传。”校长樊代明自豪地说。
四医大人有理由自豪,在接连4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们书写了历史,成为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连续获得一等奖数量最多的院校。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实施精品战略,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通过聚合学校优势方向和优势团队,协作攻关,创造了许多在国内外堪称“第一”、“首例”、“首创”或“唯一”的医学成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经费总数连续5年居全国医科院校首位,发表SCI论文数连续4年为全国医科院校第一,连续4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团队攻关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由于没有颧骨和上颌骨,22年没有咀嚼过任何东西的王娜,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院长赵铱民、刘彦普等专家历时4年的免费治疗下,经过7次手术,终于“长”出了鼻子和颧骨,拥有了正常人的容貌。
让严重颜面缺损与畸形的人获得新生,恢复面部的容貌和功能,一直是赵铱民及其团队的奋斗目标。历时20年的研究,这支团队在自体、异体、假体修复和组织再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实现了严重颜面缺损与畸形的精确修复和功能重建,建立了4种创新性技术:“造脸”、“换脸”、“替脸”和“长脸”。
四医大获得的5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个都是团队长期攻关的结果:“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历时19年,“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设与应用”历时18年,“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历时20年,“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更是历时23年,“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历时30年。
当前,科研分工越来越细,多学科联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医学上的重大成果往往是多个学科共同攻关的结果。四医大党委在部署科研工作时,打破院系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一个共同目标,联合攻关、联合报奖。校长樊代明把它概括为“四聚”:聚焦、聚力、聚合、聚变。
第四军医大学5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都是从国家和军队重大需求出发,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专家凭个人兴趣来申报。学校党委提出,瞄准国际医学发展的前沿,围绕国家、社会发展和军队保障的重大需求,转变在国家科研体系中擅长基础研究的传统角色,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重。目前,该校90%以上的科研项目,开始走上一条“转化、运用、应用、升级”的科研创新路子。
阳光治校不拘一格选英才
翻开四医大5个一等奖主要完成人的简历,他们都曾被破格提拔。
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研项目“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由四医大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牵头完成。
熊利泽告诉记者:“四医大在培养人才的环境上是很好的,学校给了大家非常广阔的平台。我当时从牛津大学留学返校后,做了一年的主治医生,31岁就破格晋升副教授,34岁就当了学科主任,是当时四医大最年轻的学科主任。”
如何在发现、培养、使用人才上走出新路,克服“由少数人来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让“千里马”脱颖而出?四医大积极推行阳光用人,在重要干部任免和推荐使用上,在高级人才遴选推优上,做到岗位、条件、对象、程序、结果“五公开”。四医大政委戴旭光说:“把传统的领导‘相马’变成公开‘赛马’,就是要以公开促进公正,以公正激发活力。”
2008年年底,基础部10个科室的23个正副主任恰巧任期届满。校党委决定以基础部为试点,打破干部资历、辈分,面向军内外、海内外公开招聘,实行竞聘上岗,给有潜力的年轻人创造更多成长机会,同时鼓励校内的优秀科技干部跨学科竞聘。
学校成立了由校部领导和校内外7名院士、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审团现场打分,每个岗位必须有2人以上参加竞争,5分钟的就职演说后,须回答你干过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不少在任的科室正副主任、“大牌教授”,与自己的同学、学生和部下同台竞争。经过激烈角逐,11名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走上正副主任领导岗位。
论资排辈出不了人才,平均主义永远不会出人才。2002年,学校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直属校长、政委领导。办公室调研了68所国内著名院校人才建设情况,其中一个结论是: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一流舞台出一流人才。学校决定,对进入骨干人才库者实行六个优先:研究生招生优先、梯队搭建优先、职级调整优先、人才奖励优先、成果申报优先、生活保障优先。
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博士生留校、申请课题经费、竞聘科主任都要“打擂”。教学、科研、人才工作等,不是哪个人说了算,而是“打擂”说了算。第四军医大学戴旭光政委说:“要做到公平、公正,离不开阳光治校这个机制。”
精品战略催生最高科技奖
“九五”期间,四医大尽管获得了2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但质量高、转化应用前景好的成果却较少。一名“211工程”建设评审验收组的院士委婉地说:“四医大人才济济、成果很多,如果有个国家一等奖就更好了。”这话很刺人,但很客观。说白了,就是没有国内外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