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富饶、辽阔的三秦大地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怀着为振兴祖国畜牧业奋斗的雄心来到了杨凌,在这里一干就是53年,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退休的马章全教授。如今的他,已经退休近二十年了,退而不休,继续发挥余热,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余热,为杨凌乃至全国的“三农”事业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他们这种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倾尽心力为工作
初见老教授,一副老花镜,满脸慈祥的笑容,给人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虽然已到古稀之年,但精神状态看起来很不错。一进马章全家的客厅,墙上牌匾上那“诚朴勤毅”四个大字特别引人注目。马章全说这是他的家训,更是他做人的基本准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应以诚信为本,朴实为真,勉励为悦,坚毅为志。”
自从1994年退休以来,马章全始终辛勤笔耕,每年平均发表科技论文和文章12篇以上,每3-4年主编一部专著。在他的书房记者看到,《世界旱区养羊业》是他正在增修的第五本著作,为此他忙得不亦乐乎。马章全告诉记者,在退休第一天时他就向组织表示,要继续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群众服务。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马章全主要从事养羊学科的教学、科研及指导生产工作,工作生活条件都很差,经常要到陕北、渭北以及交通不便的省内外偏远地方去,常在风、沙、冻、旱、雪等恶劣的天气兼程奔波,任何情况下他始终将工作放在了第一位,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对他而言,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苦累更算不上什么。
18年来,他为农民培训累计在4800次以上,接受咨询19500人次以上。他家里的电话几乎成了养羊技术咨询热线。近20年来,他所指导过的地区,除养羊由放牧变为舍饲,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效益外,累计为生产者创造的总经济效益约1.5亿元。
有求必应为“三农”
奉献了大半辈子的马章全退休后不仅没有闲下来,而且比在岗时更忙了。他对自己提出了在人生的第二战线上仍要活到老、学习提高到老、发挥余热干到老的要求。更以“为人当于世有益,凡是求我心所安”的良好心态,几乎做到了对社会与他人100%的有求必应。
前几天,从乾县来了的两位农民,称自己想办个养羊场,但是还有很多饲养技术方法不是很清楚,想咨询一下,马章全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听来咨询的那两个人说,他们是在网上找到我的资料的,就专门托熟人到处打听,才知道我的住址。农民攒点钱不容易啊,大老远地跑过来,我也就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帮帮他们。我的祖辈都是农民,我知道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做了简单的一些技术指导之后,马章全先让农民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等明年3月份他还要亲自去趟乾县做点技术指导工作。就这样,他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农民的专家”、“农民的教授”。而他却经常说:“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是党和人民多年培养才有点一技之长,理当无条件地服务于人民。”
多次负伤无怨言
为了养羊事业,马章全汗洒三秦大地,足迹遍及大西北,不但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还多次险些为工作献出生命。他的服务对象多在较偏僻的农村和山区,而他从不讲求生活条件,一切从简,常常以步代车,上山下乡。也正是如此,在工作的过程中,马章全因摩托、汽车、自行车车祸及意外滑倒致伤6次,其中胸椎、肋骨、踝骨、趾骨4次严重骨折,一次颈椎压伤,两次造成生命危险,最终经抢救而获复生。“记得最严重的那次是1982年,我去榆林的一个羊场做考察,不料途中坐的那辆三轮摩托车发生了空翻,车厢就压在我背上,后来经医生确诊是压缩性胸椎骨折,当时全身都动弹不得。”在那次8个半月的住院期,他睡了5个月的硬板床,躺在病床上,他心里想的还是工作,为了早日出院,尽快投入工作,他忍着钻心的疼痛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顽强与病魔作斗争,最终得以恢复,而且没有留下后遗症。
半个世纪来,他始终坚持:“怡康、惜时、学习、超越、奉献”的生活准则,并将其作为指导自己人生的根本动力,长期竭力为人民服务努力践行,勉励自己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