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姜雨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杂志发表合作研究论文《反刍动物角发生发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遗传基础》,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在姜雨看来,2019年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分水岭,此前是一个纯粹的基础研究工作者,此后则基础与应用并重,开启新的征程。
从一门心思搞科研到“双肩挑”
从上博士起,姜雨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搞科研”,奋斗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2013年到校工作后,姜雨的主要工作精力是带着十几名学生围绕课题开展研究。工作中会和合作对象打交道,但也仅限于技术和课题范围。因此工作和生活相对比较单纯,有一种“独在小楼成一统”的感觉,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2019年。
2019年以来,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以及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副院长(主持工作)的上任,打破了姜雨固有的工作模式。“其实对我个人的‘冲击’还是挺大的。以前不会因为公共事务经常和学院领导班子、行政人员、各系室教工等打交道,跟校领导及校级部门的沟通就更少了。但走上学院管理岗位,就要对学院负责,发挥好桥梁作用。这对自己来说是个全新的开始,需要适应新的角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
除了新角色带来的冲击,科研攻关的重点方向也在调整。如果说在2019年之前还是兴趣驱动,搞基础研究、发表论文,2019年之后转变为兴趣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与学校学科特色相结合,在应用研究方面发力。“科研是个纯粹的事情,以前是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就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发表论文。但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增加点新内容。”
姜雨表示,畜牧学科是一个应用属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姜雨走访了国内包括奶牛、奶羊、肉羊、肉牛甚至猪、鸡方向的许多企业,寻找能与企业有效对接的结合点,让科学研究真正落地,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问题。“一方面要考虑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这个科学性在填补认知空白的前提下,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落地见效,这就需要在具体课题方向上进行选择。”
对“双肩挑”,姜雨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表示,在年轻的时候多挑点担子很有必要。学院首先是一个业务单位,应该在一个比较顺畅的体制下正常运转。作为主持工作副院长,更多要从学术、学科布局上来思考和推动工作,而不是陷入繁杂的具体事务中。“就和我们开组会一样,建立好制度,通过一段时间的习惯养成,之后就不用再提醒,每周六上午9点大家都会准时参加。学院也应该如此,要在一个适合学院的惯性系统上稳定运行,这样才能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上,推动学院发展。”
从小团队到大团队
从最初一个人带十几个学生搞科研,到现在的反刍动物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主任,从带领小团队到大团队负责人,姜雨说,最大的改变是管理体制的改变。
小团队有一个小实验室、比较少的经费就能开展科研工作。而大团队不仅需要大的科研项目支撑,学生、博士后和老师数量的增加使得管理的体制机制也要随之改变。而作为团队负责人,在建立好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之后,更多要思考谋划团队方向的选择、团队成员的不同发展,具体事务性的管理更多由团队教师和博士后分担。
“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是有差异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要做到差别对待。就拿研究生来说,有的对科学研究感兴趣,有的关注点更多在产业应用上。根据大家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团队当前课题的需要,因势利导,找到当前条件下最适合他的发展道路。”
姜雨特别重视团队年轻人的培养。他认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多一些尝试。比如说博士期间开展的研究,到博士后期间想要有大发展,就应该去积极感受不一样的体制、不一样的科研氛围、不一样的学术问题,这对年轻人未来成长十分重要。这其实也是人生一笔很宝贵的财富。
当然,也不是像从生命跳到化学那样大的跨度,那也不现实。基本上就是在畜牧学学科范畴内、在基因组学这个技术领域内,每两到三年专注一个比较具体的课题方向,同时引入一个大的技术革新,开展新科学问题与新技术的交叉创新,找到最好的结合点,寻求科研突破和服务产业发展。团队要放手支持年轻人去探索,哪怕探索失败,也要给他们“兜底”,解除年轻人的后顾之忧,为年轻人成长创造优良的环境。
从基础研究到解决“卡脖子”问题
在姜雨办公室,姜雨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固相基因芯片。“这块小玻璃被分为96个区域,每一个区域上面有5万个DNA探针,每个探针可以检测基因组上一个点的情况,这样一个小区域就被称为一张生物芯片,可以检测一个生物样品基因组上5万个点的数据,然后用来预测牛羊等个体的生产性能和身份来源等信息,这比过去眼睛看要准确很多。”
然而,就这个小小的芯片,长期被国外垄断,只能向国外公司购买。目前,姜雨团队正在和国内企业一道,绕过固相基因芯片,加快液相基因芯片的研发设计和更新换代,解决芯片“卡脖子”问题。
“液相基因芯片能达到与固态基因芯片同样的检测效果,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我们必须追赶超越,研发一款又一款的芯片,以及与之配套的分析流程和数据库,把最新的技术应用到产业革新上,这也是畜牧学科的显著特点。”姜雨表示,10多年前国内农业领域还不知道基因芯片有什么作用。目前国外已经很成熟,国内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一定要不断努力摸索,促进生物育种事业的提升。
姜雨表示,与基因芯片生产企业的紧密协作也很重要。上下游协作好了,才能让产业链变得更长。“比如我们开展的基因组学研究要从5000万个点里挑出5万个点,并进行功能解读。我们对牛羊基因组上的变异位点更清楚,我们来负责挑点、积累数据,进行生产性能预测。而芯片企业主要负责研究用什么样的微材料和反应体系吸附芯片上的东西。”
面对未来,姜雨希望能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不断攻克种业“卡脖子”难题,用科技支撑动物育种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畜牧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