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9月18日 上午9:00 -11:50
联 系 人:李宗军 副研究员
主 持 人:姜雨 教授
报告地点: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107会议室
报告题目1:Cas9蛋白位点识别机制研究
报 告 人:薛超友 研究员 上午9:00 -9:40
报告题目2:系统重编程酵母细胞工厂合成功能营养素
报 告 人:王国坤 研究员 上午9:40 -10:20
报告题目3:重要植物底盘细胞的设计构建及应用
报 告 人:赵磊 研究员 上午10:20 -11:00
报告题目4:真菌合成生物学研究
报 告 人:田朝光 研究员 上午11:00 -11:50
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
2023年9月15日
报告人简介:
薛超友,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7年毕业于爱荷华州立大学,获爱荷华州立大学最佳博士论文奖(所在系唯一获奖者)。2022年入选人社部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BR计划”, “天津市科技咨询专家(天津市青年*****************)”。主要从事CRISPR/Cas基因编辑与DNA修复研究,利用单分子、单细胞等技术手段研究基因编辑与代谢调控新策略和新方法。研制和开发了一套基于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和微流控联用的生物大分子实时检测系统。近年来先后主持了人社部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天津市海河实验室颠覆性项目1项,天津市合成生物学提升行动1项,中国科学院新率先行动B类1项,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项目1项。过去五年在包括Mol. Cell.、PNAS、Nat. Commun.、Cell Res.、Trends Genet.、Nucleic Acids Re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文章28篇。
王国坤,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优青计划入选者。2016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和丹麦科技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21年6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开展工作。 研究工作集中于合成生物学驱动的功能性营养素车间制造,围绕蛋白质资源短缺和机体健康保障的重大需求,以发酵高质微生物蛋白和功能性多酚天然产物为解决方案,基于基因组定向进化策略,解构复杂生物代谢网络并进行系统重编程,定制高版本酵母菌株高效转化可再生原料合成功能性营养资源,实现了白藜芦醇等多种产品的创记录高产。在PNAS、Metab. Eng.、Trends Biotechnol.等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项,在申2项。担任BMC Biotechnol.期刊编委、The Innovation期刊青年编委,Nat. Commun.、Metab. Eng.、ACS Synth. Biol.等期刊审稿人。
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项目、中科院人才配套项目等资助。
赵磊,男,博士,研究员,植物细胞工程与代谢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主要致力于植物底盘系统的人工设计与创建等研究工作。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并留所工作,之后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获Robert W. Booth基金会资助,于2020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生所;202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计划”人才项目,获择优支持。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课题。在 J Cell Biology、Green Chemistry、Plant Physiology、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Bioresource Technology、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B等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文章29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文章21篇;申请发明专利23项,已获得授权15项。培养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等重要奖项,合作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人才引进”和“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等项目资助。
田朝光,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低碳合成工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5年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博士学位。2005-200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年12月至今在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入选中科院**********计划。主要研究方向是真菌合成生物学,以丝状真菌为体系开展蛋白质表达系统和生物质一步转化细胞工厂研究,构建可用于工业蛋白质和生物基化学品发酵生产的细胞工厂,先后构建了苹果酸、乳酸和纤维素乙醇等多个细胞工厂,苹果酸细胞工厂实现了万吨级产业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课题以及企业委托重大项目等各类科研任务近20项。在SCIENCE、PNAS等杂志发表文章5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包括PCT专利3项。